感谢您关注南宁成都商会!今天是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入会指南 商会章程
南宁成都商会信用信息大数据平台

会员风采

NEWS

会长(法人):杨兴良
名誉会长:韩一和、董志军
理事长:熊贵华
党支部书记:刘江平
执行会长:温成云、朱以容、徐柏君
副会长:叶建华、刘力嘉、敬彬儒、 许华明、代明、柏仕波、孟路琴、 武淑红、唐立海、刘宗俊、胡尚林、刘兴、谢仁秀、田广来、侯坤芬
秘书长:刘江平
监事长:刘必友

会员风采

首页  >  会员风采
20 2014-03

董志军:钢材机电经营路上的曲折轨迹

——我会执行会长董志军专访职务:南宁惠联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南宁川信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广西亚太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文章来源:《华声周刊》   记者:黄慈廪 陈燕军他生于朝鲜,长于成都,创业于广西,他说:“我的父亲、我、我的儿子三代人都跟广西有缘。”他当过知青插过队,进过国企当过兵,转业后,他自考进大学,三年学了36门功课,比现在很多本科生学得还多。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负债累累、家庭破裂,他曾想过跳楼;看到儿子懒惰,他甩了1000块钱,把儿子赶到上海打工……岁月如白驹过隙,拼搏与喧嚣最终要尘埃落定,面对我的提问,他说:“我无法用一句话简单概括我的人生经历,人过五旬,我愿意简单地活着。”他今年五十六戴着黑框眼镜,说话声音宏亮,像年轻人一样精神。他玩微信,说要拍一下我给他带的杂志,让朋友们看一看。董志军祖籍浙江。1956年,他的父母喜结连理,两人伉俪情深,就在那一年,母亲跟随父亲奔赴朝鲜驻军。第二年,母亲在朝鲜诞下家里第一个男孩,取名“志军”。父亲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驻朝鲜最后一批撤回的军人,1958年撤回重庆。或许是因为父亲曾驻扎朝鲜、董志军生于朝鲜,多少让人觉察到他身上的神秘而严肃的气息。三代与广西结缘董志军为何与广西结缘让人感到好奇,他生于朝鲜,后来随父到重庆,朝鲜、重庆这两个地方离广西千里迢迢,为什么三代人都与广西结缘?董志军点起一根烟,沉吟道:“我的父亲读过书,1946年参加解放军,在东北的‘四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直是个文职干部,从东北随部队一路打到广西,参与了解放广西。我1992年从成都被派到北海,投资房地产,一头栽进去了。2010年,我儿子接我的班了,他也在北海工作。”有一年他带着儿子回浙江老家去祭拜父亲,在父亲的坟头说了这番话,感慨万千。1992年,董志军在一家国企里做到处长。而此前的1989年,他还被单位处以“开除留用察看一年”的重罚,事情源于年少轻狂,他从电大毕业后,工作最努力。年轻人总是富于理想,他突然提出停薪留职想出去单干,但领导说:“你业务熟了就自己去干,那怎么行?”董志军一意孤行出去闯荡,半年后,父亲病危,病床前父亲劝他:“你下乡插队和当兵入伍都是为了找活路,何苦从国企出来?你先回去,等时机对了再出来。”董志军厚着脸皮又回国企去了,被单位处罚“开除留用察看一年”,罚去抄写业务联系信函近一年,兢兢业业的精神让他再度恢复原职。1992年即被提升为处长,管理两个部门。也在这一年年尾,他被派往北海,叫做“参与建设大西南出海通道”。1993年3月,他在北海看到很多人炒房地产,他也跟风,东拼西凑筹集一千万,买了一块地。幸运不会眷顾一个毫无准备的人,随着国家大政策的调整,4月至5月,北海房地产市场剧烈震荡、泡沫破灭,董志军血本无归。他说:“原来五十万一亩地,当时五万块没人要,四千一平米的房子,七百块没人要。我完全没脸回成都,四处躲债,连最好的朋友都与我对簿公堂,就那么惨!”屋漏又遭连夜雨,人生苦难接踵而至。随后的不久,董志军与妻子离婚,他的道路走得越来越迷茫。有时,他站在楼上就萌生往下跳的想法,说到这里,他吸了一口烟道:“当时想干脆跳下去算了,但想到儿子还读初中,我死了,他可怎么办?我拿着一瓶酒一饮而尽,晕倒睡过去,醒来后想法就变了。”  最宝贵的财富 “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采访时我这样问他。董志军长在军人的家庭,家中四个儿子,他是老大,遇事总能独当一面。1976年,董志军到四川绵阳市梓潼县插队当知青,这年正是国家的关键转折关头。他喜欢看思辨性强的书籍,下乡插队的一年多里,他背了一摞书到乡下,在田间地头阅读,不仅缓解乡村带来的辛苦,且让他真切感受到农村与城市生活上的巨大差别。在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常常让食不果腹。董志军说:“在农村,再辛苦的活我都干过,说饿,有时候我两三个月肚子都填不饱;说脏,我跳进过粪坑掏过粪;说累,我挖水渠修水库干到筋疲力尽。后来遇到的坎坷,根本不算什么。”恢复高考的那一年,董志军没考上大学,父亲让他参军,得知没考上他立刻应征入伍。在农村经历苦和累,当兵再苦也不算什么。农村磨练人的韧性,部队则磨练人的纪律性。“正因为当了兵,后来我在国企工作很多规矩,才能忍受严格繁琐的规章制度,这对把控自我非常有帮助。”董志军又说:“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性格,环境决定习惯,环境其实包括经历的困难和人际关系。”当他遭受楼市破灭的厄运时,过往的苦难他坚持了下来,这无疑成了最宝贵的财富。风雨后的彩虹1995年12月,重整旗鼓的董志军带着一个朋友再次来到北海,没几天他就决定选择南宁作为新起点。租好房子后,他立刻赶回四川去催收别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他钱的朋友实在无法还钱,就拿酸菜鱼底料抵债,董志军带着酸菜鱼底料于来到南宁。说到这里,董志军哈哈大笑:“我到南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摆摊卖酸菜鱼底料,还卖了十多万。”虽然卖得好,但只足够维持生活,这并不是他赚到的第一桶金。那时他住在南宁一个机电公司附近,与机电公司的人熟络起来,又做起了老本行——机电产品。1997年8月,苦心孤诣的董志军终于签到第一单大业务——1000万的合同,他赚了一百万元的利润,这单业务让他在南宁站稳脚根。他说:“这才真正算我的第一桶金。”此后,他一鼓作气,成立了南宁惠联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经营钢材、机电设备。他认为南宁钢材市场还处在“前店后库”的状态,太过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应该连成一片,把市场、仓库、物流三者联合。2004年,董志军成立南宁川信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建筑上新型复合管道,现在已成了南宁各建筑项目的主要供管商。2007年,他又成立广西亚太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与东南亚国家做贸易。2010年,董志军与几个朋友在北海成立一家房地产公司。1993年董志军投资失败,但那块地还在。董志军占36%股份,却让另一个股东做了董事长,自己做了副董事长。他说:“一是我不懂房地产,二是这位股东对北海很熟,三是这位股东汶川地震时能捐出两百万,这样的风格让我佩服。”三种不同的角色2010年后,董志军归于平淡,很多事情都放权让别人去做,采访时他总说“我是一个闲淡的人”,以前每天为工作奔忙,现在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这是一个从务实到务虚的过程”。经历了楼市破灭、负债千万到重新崛起,他说:“有些事情你没经历过,就有趣做的欲望,经历后就不会再有了,所以我想在我这个年纪,应该让自己闲下来。”董志军向我讲了一个他教育儿子的故事:儿子任性懒惰,做事眼高手低,董志军一怒之下甩了一千块钱,把儿子赶到上海,半年之后,经历过每天打两份工的儿子变得非常成熟。一次儿子出差,喝醉了打电话给他抱怨,还说:“老爸,我恨你!”董志军说了一句“等你明天醒过来我再跟你说”即挂了电话,第二天儿子发来短信:“老爸,人的成熟是不是都伴随着痛苦?”此后,儿子跟随别人摸爬滚打,从发传单、做基层的置业顾问开始,最后做到了招商总监,儿子成才让董志军欣慰至极。董志军说:“现实中我扮演着三重角色——我有一个成年的儿子,但女儿尚幼,第一个角色是父亲;我的母亲75岁、继父80岁,他们年事高将不久人世,第二个角色是儿子。”说到此,董志军停顿了好一会儿,我疑惑地问你第三个角色是什么,他说:“是我自己。”在他看来,经历如此多风雨,只有把自己调整到最好心态、身体健康,才有精力去关注同事、朋友、事业。在经营公司过程中,董志军愿意扶持有才华能力的年轻人,让手下的人当上老板,很多曾做他下属的人成就都非同小可。有一次,一位已经成为大老板的前员工请董志军吃饭,董志军当着这位老板的下属问他:“我希望我手下的人个个都比我强,比我有出息,你有没有这种胸怀让你底下的人也超过你?”这就是董志军的经营理念,他所经营的不仅是公司,还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董志军在采访最后自问自答道:“男人的第一品质应该是什么?是责任!责任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要有心,而是要有力。”回顾他的采访发现,责任几乎贯穿他整个风雨创业之路,他说:“现在我不忙了,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可以睡到自然醒,我愿做个简单的人。前半辈子忙于工作,那是因为责任。”

20 2014-03

黄旭:“另类”逍遥客

——我会常务副会长广西智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旭专访 文章来源:《华声周刊》    记者:叶星穿着圆领T-shirt,短裤,皮凉拖办公的老板不多,但是黄旭就是其中一员。用他评价自己的话说,“我这个人比较随性”。黄旭,福建人,成都商会常务副会长,负责活动策划,“逍遥派”中另类却极其平和的人物。他这样解释他负责的商会事务,“我是做广告的嘛”。加入成都商会的福建人作为商会的常务副会长,黄旭没有特别强调商会的作用,他反复说,“商会是个很好的平台,要看你怎么用好它”。2004年,黄旭开始在南宁做贸易和房地产代理生意。他在南宁的发展史,几乎就是南宁城市建设的发展史。“2004年,我参与旧城区改造,就是现在朝阳商圈的建设,光拆迁就用了两年时间。”黄旭停了一下,接着笑着说:“但是也因此赢得了更大商机”。就是这两年时间里,黄旭和成都商会结缘。200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敏感的黄旭嗅到了商机。他利用拆迁的两年时间,到成都及越南进行考察,利用商会优势,和政府部门交流。“所谓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嘛”。考察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是黄旭打开东盟大门的第一步。成都荷花池小商品批发市场,当时在规模上仅次于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辐射面非常广。“我就是在那里认识的成都商会”。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从四川到广东的西南沿海通道,一定要经过南宁。南宁成为出海贸易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就想,在号称“广西第一商圈”的朝阳商圈建一个大的批发市场,把云贵川包括西藏的资源通过四川拉到广西来,通过广西走向越南及东盟各国,再把越南以及东盟各国的特产带回国内,这个大的批发市场就是后来的盛世联邦广场”。06年和07年,黄旭所在的成都商会在两国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参与组织了两届中越投资论坛。黄旭也顺理成章地把四川特产带到广西,带去了越南,又把越南特产带进了广西。成都商会给黄旭提供了一个快速进入四川当地市场及东盟市场的平台,并且通过这个平台,黄旭在广西有了更好的发展。天山折梅手:路数简单,变化无穷逍遥派绝技,天山折梅手,只有六路拳法,却变化无穷。如黄旭的做事风格。黄旭“天山折梅手”的第一招是合作要找“对”的人。2012年,黄旭开始逐渐退出打拼了八年的南宁地产界,转战中药材及金融行业。在他看来,这样的转变很自然。用他自己的话说,“各行业实际上是有内在联系的”。美术专业,待过高校,搞过装修公司,开过广告公司,挤进房地产公司、中草药公司、金融公司,黄旭一直在新旧领域间华丽转身。在黄旭的观念里,跨界不可怕,但是一定要找“对”的人合作。黄旭的中药材生意是铁皮石斛的种植和销售。《道藏》将铁皮石斛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这个项目,黄旭观察了两年多,与合伙人谈合作却只用了一个星期。“我看中了他(合伙人)吃苦耐劳这一点。”第二招是营销为上。他“转行”进入农业项目的切入点是“如何营销铁皮石斛”。黄旭坦言,冬虫夏草的成功经验,是他关注的重点。黄旭习惯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哪怕是看似冲动的“一周合伙人”,他都有充足的理由。又如铁皮石斛的生长条件、历史、用途、发展前景等等,他都做足了功课,如数家珍。但是对于中草药公司的未来,现在的黄旭显然还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目标。“农业公司如果做得好,有很大的上市前景。但目前的重点是把产品基础打好。”第三招是分享利益,抱团取暖。黄旭现在的另一个投资项目“小额贷款公司”,是商会里面几个人一起创立的。在他看来,这个项目里包括了很多东西,除了经济利益,更多的是朋友间的信任,以及,“这是一个顺应社会的产物”:“小贷公司能帮助更多的小企业存活下去”。成都商会如逍遥派一样,在武林之中不是一个大门派,但是,凭着独特的魅力,在门派众多、竞争激烈的南宁武林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黄旭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语速不快,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说话的时候他会看着你的眼睛,嘴角带着笑;蓄了络腮胡子,却并不显得沧桑。他说,我是福建人,所以不能代表成都商会里大部分企业的成长过程。不过,我倒是可以和你们分享一下我的故事。

20 2014-03

侯懿珈:销售链条上的酒香情暖

——我会副会长南宁市益硕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侯懿珈专访 文章来源:《华声周刊》  记者:黄慈廪 陈燕军在采访侯懿珈前,我听她一段故事:酒市场低迷,她为了不让二级经销商利益受损,宁愿自己多屯酒,而不让二级经销商因卖不出去承受亏损。当与她面对面交谈,她给人的印象与众不同,日常生活中商人给人的感觉一般是沧桑老练、八面玲珑的男性形象,而侯懿珈女士给人以恬淡的感觉,平时她玩一下佛珠、爬一下青秀山、偶尔品一下红酒,极少喝白酒,她总希望消费者能喝好喝少。她来自拥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美誉的四川宜宾,举世闻名的名酒五粮液,即产于这里。她多少有点像酒,低调而醇厚,说话给人“留白”,不急不躁。她熟悉每一款她所销售的酒,却说自己是做酒的新人。39岁的侯懿珈,我们询问她的年龄,她从不掩饰。她热衷于酒代理,看准南宁的市场,成立自己的商贸有限公司,对酒的进货、销售拿捏得当,这源于她此前做过的一个行业。在做医药行业期间,她对公司自身信息化、物流配送规范化、服务体系流程化的逐一掌握和熟悉,使得她做起酒来轻车熟路。2009年,侯懿珈的南宁市益硕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为什么来这里开这家公司呢?她说:“因为当时我所要代理的酒在南宁市场是空白的,加之广西经济开发,挨着东盟,举办博览会,所以我想做一下外贸,拓展一下东南亚市场,就往南宁这边走了。”进入南宁,首先要给公司一个定位,那时她给公司的定位是——走高端人群。比如代理销售各种名酒,七八百元到一千多元,乃至四五千一瓶的酒。当时,很多私人企业在用她所代理的酒,曾很长一段时间与之保持合作,这个品牌的豪华酒也逐渐打开南宁市场。从药到酒,完成这样的身份转变,需要耐心,对产品进行慢慢调整。侯懿珈的公司建立起来后,从不大规、大资金模投入广告,她深信口碑的力量。她所代理的酒本身已经很出名,虽然那款酒是升级版,但消费者对酒的认知已经定型,收入不一定与高投入成正比。对待同行,她同行一起面对。都说同行如仇敌,但侯懿珈对同行不会抵触,她说:“我觉得我与同行都能成为朋友,他们有他们的圈子,我们有我们的圈子,而且有可能一起探讨如何把市场做起来,我们没有舆论说的那么辛酸。”对待客户,她要求员工第一时间给顾客送货。她说:“比如有客人很晚的时候打电话来要酒,我会要求送货的员工想尽一切办法给他们送货。”“只有顾客要求我们,没有我们要求顾客”成了侯懿珈口中不忘的话。她的公司成立于2009年,但她已经能完全掌握酒市场的动向,她的形象店为广西酒类行业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她的经营和服务专业团队让“诚信卖酒、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的经营理念显得越来越有意思。她销售酒,但她说:“我们经营的不是酒类产品,而是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酒文化,让消费者树立‘酒要喝好一点,喝少一点’的消费习惯。”对消费者“正确引导”、对经销商“灵活支持”、对员工“量化鼓励”,已经成了她的一贯目标。对话——记 者:您怎么看待南宁的酒市场?侯懿珈:南宁的酒市场前几年还可以,去年有个酒出了塑化剂,加之“三公消费禁令”出台,所以今年酒的情况不甚乐观,整个市场的经销商都感觉很有压力,高端酒的库存挤压比较大,资金循环不良好,我跑了很多二级市场,大家也感觉经营压力大。我们调整了公司的产品结构,高端的酒不好走,我们就重新定位,调整好产品结构。记 者:那您怎么给自己的公司定位?侯懿珈:之前定位走高端酒市场,逐步走向高端人群,高端酒的价格都比较高;现在“三公消费禁令”出来后,如果还继续走高端,对公司肯定不好,现在走得比较大众化,现在私企用酒也比较多,我们与它们合作,使得今年公司的销售形势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严峻。记 者:“三公消费禁令”出来后销量有什么波动?侯懿珈:销量受到很大限制,我们不走高端人群,走大众化,所以一百到三百元的酒销量不错,七八百乃至一千以上的酒销量较少。记 者:介绍一下您公司的酒结构?侯懿珈:豪华五粮醇这一款是我们公司在做,是厂里出产很重要的一款酒,加之平常的酒,价格有几十的,有一百多、两百多、四五百的,能满足各个阶段人群的需求,另外我们还做原装进口红酒,能弥补市场的不足。记 者:您的公司是代理酒的,您对酒肯定有了解,您自己对酒文化有什么理解?侯懿珈:酒就是液体黄金。酒在很多场合都能用到,每一款酒都有历史渊源,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几千年来作为家里必备的东西,它是喜庆的用品。我觉得中国的酒文化比西方的更丰富,历史也更久远,虽然很多人比较捧红酒,但我觉得白酒的文化要比红酒要丰富得多。记 者:那您平时喝酒吗?侯懿珈:准确来说我不喝白酒,虽然我做这个行业。我会喝红酒,尽量去品味,红酒没那么烈,大概我是女的,所以不喝太烈的酒。记 者:进入南宁市场,您怎么去推广你的酒?怎么去打开这个市场?侯懿珈:我们基本是以团购形式来进行,直接通过朋友的推荐,通过南宁成都商会的平台来进行,让大家认可,对酒的品质认同,从而扩大市场。我们不像很多酒商,他们从做酒开始就投入大规模的广告,我们以口碑和诚信说话。我们也看到有些人通过打电话销售的模式进行推广,我们也有这样的打算,未来还可能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记 者:您对未来有什么预期么?比如您打算把工作做成什么样?侯懿珈:现在主要还是销售,未来想把酒做到广西每个二级城市,每个城市有直营店,让经销商共同打造一个品牌。如果不往二级城市走,光靠南宁足足不够。记 者:做这个商贸公司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的?侯懿珈:来南宁这几年,也没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即使三公禁令出来,经过产品结构调整后,也就没有很低迷,我们目前还蛮乐观。记 者:您现在怎么管理您的员工?侯懿珈:对销售人员层层管理,对每个员工保持耐心,引导他们,让他们看到发展前景。最主要的还是沟通,我们管理很民主化,比如做决策时,我们听跑线下经销的员工,让他们做决定,他们是对销售第一线最了解的人,对整个市场方向、定位的把握都很准确。记 者:我听说您的一个传说,说您在酒市低迷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多囤酒,也不能让下面的销售商屯着而吃亏?侯懿珈:因为现在酒市场较低迷,如果我们让二级经销商来囤酒,他们压力会很大,产品卖不出去,我尽可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大家一起来把市场培养起来,特别是哪些诚信度高、实力强的经销商,我需要团结他们。如果一下子要求下面的经销商拿很多的货,我觉得很不现实。记 者:听说您还曾对一些经销商降低了招商的门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侯懿珈:我们对一些经销商有不同的要求,产品代理的门槛有高有低,我尽量站在经销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不希望他们冒着大风险盲目地投资,希望他们能找到适合他们的产品,从而使资金循环起来,大家一起把市场做起来。采访手记:侯懿珈给人很独立的印象,也健谈,当我问她“你对酒文化怎么理解”,她说这个问题把她难住了,细细思量后又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是作为一个商人的智慧,无论她如何不善于言辞,在内心,她总有一套自己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即使她再低调,她也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只是将那些困难埋藏心里,从而在酒行业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宽。

20 2014-03

卞蓉:把员工当上帝 员工才会把顾客当上帝

——我会副会长南宁市卞氏菜根香私厨酒楼董事长卞蓉专访 文章来源:《华声周刊》  记者:黄慈廪 哪怕再挑剔的舌头,都不得不去品尝一下川菜的麻辣鲜香。除了传承数不尽的菜式,更多的还是那些未知的四川民间风味及有待创造的新佳肴。卞氏菜根香独创了以泡菜及泡椒系列菜品为主要特色的新派川菜,从而使多道新菜式享誉全国。为了将川菜文化渗入到南宁人的心中、血液中,卞蓉披荆斩棘的市场决心从未有如此坚定,并努力去克服口味差异带来的变量因素的冲击。味道、价格、环境、用工、选材、餐馆定位……这都是卞蓉要考量的事情,作为卞氏菜根香的创始人之一,她与兄长都继承了父亲——成都餐饮业传奇人物卞克的勤奋执着和脚踏实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她的父亲卞克随大流“下海”经商,那时他的全部积蓄只有3000元钱,做起家电、茶叶、小食品等各种小生意,父亲朴实而坚韧的形象深印在年轻的卞煜丹心里,父亲早出晚归的创业片段构成了她的创业精神启蒙。许多年之后,面对创业路上的大低潮,卞蓉会想起她父亲所经历过的年代,那时父亲白手起家,先后经营过火锅鸡、自助餐火锅、鱼头火锅、澳洲肥牛烧烤、淮扬菜……父亲历经风霜总结出的理念像灯塔一样指引着她远航。1998年,卞氏菜根香创立,在成都一炮打响,随即名满全国。作为一个四川人,为何想到广西开川菜馆?她笑着说:“当时我们的发展模式逐步扩大,要在全国开店,正好我嫁到这里,即使没嫁过来也会考虑来这开,我们来考察过,发现很多广西人到成都吃过我们的菜,想邀请我们来开店。”2002年,经过精心筹备,菜根香终于落户南宁,卞煜丹一手掌舵这家店。“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一古语说的是青年人做事少顾虑、敢作敢为,但事情往往知易行难。创业初期都要披荆斩棘——要打响知名度,要赢得食客的口碑。但熬过创业初期的艰难,又迎来一场更大的风浪。2003年非典来袭,迅速形成流行态势,餐饮业首当其冲,很多餐馆营业额大幅下挫。刚开业不久就遇到如此困难,卞煜丹只得咬牙坚持。想好对策就马上行动。卞煜丹要求员工严格保证食材的卫生和品质,调整菜式的结构,减少禽肉类菜式,用其他产品来弥补。即使如此,来吃的人还是很少,生意没什么起色,那年大半年内她的餐馆每月亏损约二十万元。“当时没有想过放弃,绞尽脑汁想办法应对,做生意总有起起伏伏,要是放弃,就没有现在的菜根香了。”卞蓉回顾那段经历如是说。风雨过后才能见彩虹。非典过后,餐馆逐步进入正轨。她的的餐馆逐渐被南宁人接受,卞蓉说:“实际上川菜在广西的接受度还蛮高,加之广西外来人口很多,大众越来越能接受川菜。”人,贵在坚持。卞蓉一干就是十一年,现在她的餐馆在南宁赫赫有名。到南宁之后卞煜丹发现,南宁正宗的川菜馆相对少,她决定做有特色的川菜馆——竞争无可避免,产品一定要有差异化,为了把川菜在南宁做得正宗,她会去进川菜所需最正宗的原产地食材。做川菜馆这么多年,她对食材的了解如数家珍,小到豆瓣、辣椒的遴选使用,大到食材的来源、产品的物流她都了如指掌,像是一位川菜理论家。理论家一般都善于用人,企业中最重要的是人,最难用、最难管的,也是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在经营川菜馆这十年当中,卞蓉感觉到用工越来越难,早年随便可以请到很好的员工,随着社会发展,餐馆普遍出现“用工荒”现象,卞蓉也遭遇用工的困惑。在她的餐馆,私厨、川菜厨师一定招四川人,而其他员工必须要本地化。“很多人都认为餐饮业是伺候人、服务人的,造成人才流失,这是因为他们对员工的重视度不够。”卞煜丹说道,“在我看来,只有把员工当上帝,员工才会把顾客当上帝。”是什么让她的想法从 “顾客是上帝”转变为“员工是上帝”? 她认为,要让一个企业良性发展,其实是企业向员工要效益,员工福利低、吃住环境差、得不到尊重是导致员工流失率高的主因。“我们企业是一个倒金字塔的模式,企业员工才是上层,我们是最下层,为员工服务,提供良好的吃住、工作环境和满意的工资,让他们做“家里”的主人翁。谈到家庭,“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这句话在卞蓉身上则完全相反,她说:“我是靠老公来支持家庭,他能理解我的工作。”在采访时,卞蓉接到孩子的电话,交谈中透露出亲情的温暖。这是一位风度谦和的女士,却怀着与未来交锋的宏图大志。十年磨一剑,2013年7月18日,菜根香知味火锅在南宁开业,主打自选川式火锅,这是南宁第一家大型自选模式的正宗川式火锅。这一次,她的理念又来了一次大转变。南来北往,火锅在中国有独特的包容性。卞煜丹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尝试新事物,对各地美食充满好奇,“即使有人不适应,口味也是可以培养和引领的”。在知味火锅店里,醒目的食材价目表提醒着食客,这是卞氏家族企业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从创造新派川菜到管理理念,都在不断创新。自选火锅的模式表现在提供上百样的菜式,给食客选择;有十个不同颜色的盘子供食客选择,不同颜色有不同价格;饮料能无限续杯,主食可以无限续碗。她说:“总结起来,就是实惠、菜品、新鲜、看得见,如此才能抓住食客的心理。做餐饮,靠的是口碑宣传,让客人来认同你。”

02 2010-02

架起川桂东盟共赢桥梁

架起川桂东盟共赢桥梁——访南宁成都商会会长韩一和(转载《中国商界》杂志广西品牌成就专刊)     南宁成都商会会长韩一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儒雅、谦逊、低调。日前,在将近三个小时的聊天式访谈中,他轻描淡写地向记者道出了其创业历程,而更多时候,他所谈的都是关于他任商会会长后,积极构架川桂东盟互通合作共赢桥梁的故事。在艰苦磨难中  成长的企业家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韩一和出生在四川的一个教育家庭——父母均是教师。童年时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他被迫辍学离开父母在农村生活了几年。这几年,他像其他农村孩子一样,打青草、拾狗粪、挑水、洗衣、做饭……这段艰苦磨难经历让逐渐长大的的韩一和非常懂事,读书十分用功,且小学到大学都一直担任班长等班干部职务。     1983年,韩一和大学毕业后,顺应工作安排在四川某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那时,他除了把手上的工作做好,还忘我地学习相关管理工作知识。     1988年4月,韩一和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开始到海南省创业。经过一番比较,他选择了到海南省建设总公司物业发展公司任职。这家公司员工大都是年轻人。他们凭总公司提供的20多万元资金和十几亩地,重点搞商业房地产运作。在很多企业投资开发房地产时,他们已对市场容量不足作出了判断,于是积极做好策划,以全市最低价抢占市场:他们在海口第一次创造了购房者排队签订购房合同的奇迹,一下子就拿到了600多万元的现金……就这样,他们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使公司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并奠定了海南房地产行业“黄埔军校”的地位。     1991年,韩一和与几个要好的同事开始把房地产当作“商品”(当时没有商品房的概念)来思考。他们认为房子也可以像其他生活用品一样,可以成为一种流通的商品,可以用来做“买卖”。于是,在公司有两位同事被其他公司“挖”走后,当年11月,他也被一家公司“挖”走了。之后,他开始“炒房”,并在很短时间内就为公司赚到了不少钱,自己也挣到了“第一桶金”。        1993年,韩一和到南宁进行考察时发现南宁房地产业发展潜力非常大,于是1995年他开始进军南宁房地产。之后的十多年,他先后斥巨资并成功开发了“兴达花园”、“汇春名庭”一期、二期、“上座·城市印象”等多个房产项目。      2005年,经过多年的发展,韩一和在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同时,他开始重视发展多种经营、适应市场,壮大公司规模。比如,他开始涉足农业产业化领域,投资1600多万元建立了广西最大的冷冻、干燥加工基地,专门从事亚热带水果的提取和加工等。带领商会架起川桂东盟共赢桥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成,以及成都、南宁、东盟三地经济发展关联度的不断增强,蓉邕两地的商家、企业期盼在南宁能有一个平台和三地互通的桥梁。于是,南宁成都商会应运而生——2006年10月22日,该商会正式宣告成立。在商会全体会员的一致推举下,韩一和出任会长。      鉴于川、桂两省区经济互补性强,南宁是四川、成都走向东盟的桥头堡,南宁成都商会提出了构建“一个平台,两座桥梁”的办会思想 。一个平台是指通过商会构建一个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作互助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两座桥梁是指通过商会架设从成都至南宁、南宁至东盟的商贸桥梁。在这个办会思想指导下,韩一和领导商会积极协助蜀、桂两地政府加强经贸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东盟博览会”、“西部博览会”、北部湾经济开发等机会,多次组织协调四川、广西、越南三地商务对接和搭台活动,先后协助签定了《南宁合作宣言》、《南宁成都商会与盛世联邦集团合作协议》、《东盟留学生联谊活动协议》、《东盟留学生实习基地协议》和《两国三方共建国际商贸与合作平台协议》,还多次组织会员企业赴成都、北部湾、海南、越南和菲律宾等地进行商务考察,较好地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为四川企业、特别是成都企业进入南宁、走向东盟市场提供了前站和中转服务,也为越南的企业和产品进入成都、四川及重庆市场提供了向导和牵线搭桥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已有新希望集团、四川爽迪毛巾公司、四川长江液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近10家川、渝籍企业在南宁成都商会的帮助下成功地进入了广西,并走向了东盟市场。目前,还有不少企业正在与该商会联系,准备以开拓越南和其它东盟市场为突破口,走向东盟国家。      在发展会员经济的同时,韩一和还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带领商会积极参与社会光彩事业,多次组织捐资助学和抗震救灾活动,先后捐助过广西川渝籍学子、隆安县群力小学、凌云县镇览金小学等。特别是在四川“5.12”抗震救灾中,韩一和不仅带领商会会员率先慷慨解囊,还带领商会主要领导通各多种方式募集到几百万资金,通过南宁市红十字会、成都市红十字会和成都市工商联,将该款直接用于崇州市街子镇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彭州市小鱼洞卫生院和彭州市赈灾备灾中心灾后重建。      南宁成都商会自成立以来,韩一和带领商会积极为两地经济发展的合作与交流作出了不懈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2007年和2008年,南宁成都商会连续两年被成都市工商联评为综合先进工作单位。2008年10月12日,中央统战部调研室副主任高飞带领人民日报国内部、新华社国内部等十余家中央媒体来广西考察统战工作期间,韩一和以广西异地商会代表的身份接受了集体采访,受到了媒体的一致好评。 务实求真努力促进落实“三个建议”           2009年,在第五届“泛珠论坛”活动期间,韩一和代表南宁成都商会提出了“三个建议”,即在泛珠(9+2)合作区域中,建立川桂(1+1)合作机制,并利用川桂(1+1)的合作机制,建议实施三个方案:一是建议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面向东盟的“四川产业园”;二是建议在南宁建设“成都一条街”;三是建议由南宁成都商会协助四川政府及有关方面盘活四川过去在北海上百亿的存量资产。      这“三个建议”一经提出,即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目前,在韩一和带领南宁成都商会联合各方的努力下,很快便成立了专门落实“三个建议”的项目管理公司,以稳步推进“三个建议”项目的实施。      难能可贵的是,南宁成都商会并不像其他商会一样,只接收相应籍贯人士入会。在韩一和开放式办会的指导思想下,该商会先后吸引并接受了不少非四川籍商界人士入会,如该商会常务副会长刘锋、黄旭等。这些非川籍企业家之所以积极加入南宁成都商会,就是看到该商会在韩一和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爱心、商机、合作、共赢的商会。如今,该商会会员企业涉及20多个产业门类,拥有会员200余家。      2009年初,韩一和以理事长身份加入世界杰出华商会后,认为这一高端商会隐藏着很多商机。于是,他带南宁成都商会常务副会长刘锋参加了该商会的相关会议。通过参加会议,刘锋与华商会达成了合作,共同出资成立投资公司……      为了真正扶助商会会员及社会需要帮助的企业把事业做强做大,2009年初,韩一和带领商会会员,以商会名义组建了广西利捷投资担保公司,      为会员提供小额投资担保,使一些暂时存在困难的会员企业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共渡经济危机难关。另外,商会还加强与高端商会的沟通与合作,如与世界杰出华商会举行大型项目招商会等,以扩大视野,汇集更多的高端人士,加强合作,实现更高更大的发展目标。 南宁百事通导航网:nnbstw.com南宁百事通手机网:www.nnbst.mobi或nnbst.eb2m.com 

地址:南宁市青秀区朱槿路10号新加坡园区星岛国际203号,邮编:530029
电话:0771-5555749 传真:0771-5555749 Email:nncdsh@126.com QQ群:39555458
桂ICP备07000762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